剧透!淮剧“涟水现象”的农村戏是这样写出来的
近日,全省基层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涟水召开,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在涟水大剧院观看由涟水县淮剧团演出的现代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该剧作为“涟水现象”代表作“党员三部曲”之二,描绘了基层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担当作为的生动图景,铺陈出苏北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美好画卷。该剧编剧袁连成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抒写他“戏为农民写 笔跟时代走”的真挚情怀。
淮剧《金龙与蜉蝣》:经典永流传
30年前淮剧市场低迷,上海淮剧团处于困难时期,“并团”“散团”“卷铺盖灰溜溜滚回苏北老家去”一时甚嚣尘上。此时,编剧罗怀臻、导演郭小男、舞美设计韩生、灯光设计伊天夫、舞蹈设计徐素、服装设计莫小敏等一群30多岁的年轻人,打出“都市新淮剧”旗号,背水一战,捧出诚意十足的作品《金龙与蜉蝣》。
老上海的淮剧
淮剧作为苏北地方剧种在上海的代表,已经成为海派戏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淮剧,又名江淮戏,起源于清代中叶苏北一带,由流行的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逐渐发展而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06年,淮河洪水泛滥,大批苏北难民和淮戏艺人逃荒进入上海。
淮剧之东西路与南北派
淮剧发源于江淮的里下河地区,淮剧的命名,它与淮阴、淮安的地名一样,都是因淮河而得名。淮剧这一地方剧种,发源于淮河下游苏北里下河地区,淮阴、淮安、盐阜、宝应、兴化等地区都在其地域范围之内。
淮剧已融入海派文化的血脉中
在中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淮剧以其粗犷朴实之美独具特色。它发源于苏北农村,成长于大都市上海,一代代淮剧人为了实现将江淮小戏融入海派文化的梦想而不断追求、不息探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淮剧更是“擅文擅武,能古能今”,兼具地方戏曲剧种的乡土气息和都市生活的现代气息,有着承揽各类题材的表现能力。
淮水汤汤 淮音袅袅——淮安的淮剧史载十则
淮剧历史悠久,产生和发展脉络清晰,其雏形至少可追溯至唐宋以前的淮安方言剧唱。传统淮剧成型于明代以后,《大明一统志》中记载淮安:“演剧纵饮,抵暮而归,侈悖极矣。缘牙侩之徒,争涂耳目,浸淫成风。”20世纪初,淮剧开始风靡上海;20世纪中叶,“淮剧”在上海正式定名。1953年,上海市淮剧团成立,首任团长即淮安人筱文艳。
关于淮剧《阎惜姣》的几点思考
昆剧《杀惜》以塑造宋江重情义,轻女色,仗义疏财;另一个侧面又表现出:意志不坚,优柔寡断。淮剧《阎惜姣》以阎惜姣为主,给予这个被鞭笞的女性以新的意义,值得一看。
故土他乡皆此心 所有闯上海的人都应该来看——淮...
淮剧自1906年进入上海后,百多年来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图变求新,在题材、音乐、表演、舞美等各方面逐渐形成“都市淮剧”的面貌与海派文化的风格。尽管如此,故土他乡皆为此心,上海淮剧初心不变、本体依然、感情深厚,与故乡的淮剧界长期保持着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新时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构建,沪苏两地淮剧的主题、题材、创演理念及艺术风格既保持了相对独立性,又有宏观共识和微观趋近的现象。
吴秀明:浅谈新编现代淮剧《村官八把手》
淮剧《村官八把手》是一部讲述苏北农村河长故事的现代戏,也是江苏省第一部河长大戏。该剧是由知名编剧袁连城创作,淮安市淮剧团精心打造的“运河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刘彦君:“叠加”的力量——谈淮剧《村官八把手》...
《村官八把手》是一部聚焦环保的作品,叙述的是年轻的新河长取代老河长,解决绿水村河流污染的故事。对观众们来说,知道了新河长要来的开头,河清水绿的结局就不难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