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剧研究综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剧研究综述

淮剧发源于江苏的盐城、阜宁、淮阴、淮安和宝应一带,是在逃荒农民沿街鬻艺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及农村中“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徽剧、京剧的优秀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1906年,江淮戏随大批苏北难民入沪而传入上海,逐渐在风格上与流行于苏北的母体淮剧产生区别,从而被称为“上海淮剧”,至20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成为“都市新淮剧”。

苏北小调—淮剧

苏北小调—淮剧

戏剧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尽管它有很完美的形式、完善的结构。我们不能因盾守旧,对其顶礼膜拜,不能无条件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发散我们的思维,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使淮剧这个美丽的地方戏剧瑰宝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热爱。

闲话淮剧电影《水乡芦苇》

闲话淮剧电影《水乡芦苇》

淮剧第一部电影是由原上海人民淮剧团主演的传统小戏《蓝桥会》,此戏是以反对封建婚姻压迫,争取婚姻自由为主题的爱情悲剧,写青年情侣韦郎保、贾玉珍自幼青梅竹马,因遭兵乱冲散。数年后,双方偶遇蓝桥,互诉离别之苦。并约定三更至蓝桥相会,私奔他乡。贾玉珍因公婆纠缠,未能如期赴约;恰逢山洪暴发,韦郎保为等贾玉珍赴约而死于蓝桥;后贾玉珍至,见状投水殉情。

建湖吕氏与淮剧文化

建湖吕氏与淮剧文化

来自盐都的票友季翠玲(左)与搭档一起表演《秦香莲》选段“送夫” 一 黄海之滨的建湖县,是江苏盐城市所属的一个县城,也...

何时有“淮剧”之称?

何时有“淮剧”之称?

淮剧,原称江淮戏、江北小戏,主要流行于江苏的盐阜、清淮宝两大地区,后随着社会变迁进入上海,并逐渐成长为上海常驻剧种之一。

淮剧溯源“种大麦”

淮剧溯源“种大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年上海杨家班的班主杨大茆(杨洪文)和其师兄鲁晓亭(两人都是淮安南闸人)曾和我侃过,说淮剧的历史应该比各个剧种都要长,少说有五百年,要比国粹京剧历史还要长得多,早年徽班进京和昆曲进京,是艺术家的聚合形成了这一综合艺术的京剧。而淮剧没有这个福分,它一直是乡野的小花,或者是一个无人呵护的野孩子。

淮剧《送你过江》: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淮剧《送你过江》: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淮剧《送你过江》由胡宗琪导演、陈明编剧,以渡江战役前夕,苏中长江边卢荻村渔民支持渡江部队过江为大背景,讲述了江老大、江家童养媳常秀、江家二子更富、常秀养女豆花一家人和解放军郭逸夫、王进之间发生的故事。虽然是红色题材中最常见的军民情感,但编剧通过大胆构建和突破,使故事发展、人物关系、情感渲染都透出十足的戏剧张力。

豪放舞台婉约声——淮剧《半纸春光》观后

豪放舞台婉约声——淮剧《半纸春光》观后

淮剧向以金戈铁马大江东去为传统,而《半纸春光》却携带着浓浓书卷气走出了传统,别开生面,让流浪知识分子、烟厂女工、黄包车夫等城市贫民在淮剧舞台上展开一部有情有义的新式都市剧。

淮剧《武训先生》值得讨论和研究

淮剧《武训先生》值得讨论和研究

淮剧《武训先生》剧本平实但很深刻,彰显了武训精神,又是为淮剧量身定做的。杰出作家的写作,写到后来,往往就是落尽铅华、尽显人生,罗怀臻的《武训先生》剧本就是这样。剧情的安排也很巧妙,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闲置的,前后关照,用到了极致。

淮剧在借鉴京剧中发展——筱文艳对淮剧唱腔曲调的改进与发展

淮剧在借鉴京剧中发展——筱文艳对淮剧唱腔曲调的...

筱文艳在早年不仅演唱淮剧(当时称淮戏),还演过京剧(京淮同台时)、徽剧(徽淮同台时)、昆曲。因此,她很快就在上海滩崭露头角。

17167条记录首页上页34567下页尾页